從生活自理,強化孩子自信心(文/黃美湄//摘錄於學前教育雜誌)
自信要在生活小事裡養成,其中最能看出孩子的進展就是在培養自理能力和看書玩遊戲的時刻,當寶寶學會拿湯匙,全家人興奮的目光集中在他身上,或是寶寶放對一片拼圖,自己很有成就感地拍拍手時,他的自信就在逐步累積。
小歡從1歲半開始,凡事都喜歡「自己來」。吃飯想自己拿碗、看書玩玩具要自己選、穿衣服也有自己的意見和堅持。有時候媽咪為了節省時間,真希望小歡意見別那麼多,乖乖讓大人打理就好。不過,婆婆倒是很滿意,還點醒媽咪:「我的小孫子不得了喔!這個年紀就會自己做很多事呢!越練習就越會做,你別怕他弄髒弄亂。」 婆婆的提醒一點兒也沒錯。養育幼兒時,我們總是強調要讓孩子有成功的經驗,讓孩子對自己和自己所做的事充滿興趣、有信心;但同時也告訴爸媽,讓孩子嘗試錯誤是重要的,我們希望孩子別害怕做錯,並勇於面對自己做得不對或做得不夠好的地方,直到做正確為止,就像我們希望孩子跌倒了,不是賴在地上等待別人疼惜或攙扶,而是學會自己勇敢地站起來一樣。
從生活瑣事學會肯定自己大多數的爸媽對於孩子外顯的行為比較容易留意到,但對於發自內心的感受則不夠敏銳。可能孩子很正在沾沾自喜終於會用湯匙了,卻被爸媽一把將湯匙奪走,怪他胡亂玩,而沒注意
到他臉上原本充滿的「我會了!我好棒!」訊息。 其實,孩子面對生活例行的吃飯、穿衣、刷牙洗臉、自己上廁所等等事情,由不會到會,乃至於精熟,非常需要爸媽持續地提供機會與鼓勵,讓孩子嘗試錯誤,反覆摸索練習。以穿脫衣服為例,「自己穿脫衣服」是孩子需要培養的自理能力之一,通常也代表著孩子開始有自己的想法。當孩子開始建立自主意識時,想要自己脫、自己穿的欲望會越來越強,這正是孩子嘗試建立新能力以及學習獨立的好機會。
持續練習,讓能力與信心大增
自己穿脫衣物與動作發展密切相關,需要鍛鍊手指肌肉和精細動作。當孩子試著把頭套進衣服開始、把兩手伸進袖子、將兩腿穿過褲管,最後能夠自己穿戴整齊,這是一連串細瑣的學習過程,也代表著發展上的進步。
不過,從「想要自己穿」到「會自己穿」,需要好多年的時間練習。1~1歲半的孩子就開始喜歡自己脫衣服、褲子或鞋子。這些動作讓他覺得十分有趣又有成就感。1歲半開始,當你準備幫孩子解開釦子和拉拉鍊時,他會搶著要自己來,也喜歡重複地穿穿脫脫,像玩耍似的。2歲左右,孩子已經可以試著自己穿襪子和褲子,但還是經常會穿反,或是把兩隻腳塞進同一隻褲管裡。3歲孩子則喜歡拉拉鍊、扣大釦子,也已經有能力自己穿簡單的外套和大衣。4歲以上大部分都可以自己穿脫衣物了,只是常有扣錯釦子及漏掉的情形。一到上幼稚園,動作才會越來越熟練和精確。般說來,孩子是先學會脫衣服、脫鞋子;而穿的動作比較複雜,直到上幼稚園,動作才會越來越熟練和精確。
鼓勵與回應,自信超越自卑
很多幼兒園老師發現,需要大人幫忙穿衣物、穿鞋子的孩子,往往學習情緒比較低落、容易有挫折感,也比較缺乏自信心。所以爸媽最好在孩子準備上學前,讓他自己多多練習穿脫衣服,不但可以培養孩子的獨立性,也能建立他的自信心。當孩子在學習穿脫衣服時,能得到你的鼓勵,就是他學習自理能力的動力,一旦有了成就感,自然也會越做越好。
孩子生活例行的學習裡,每一次正面的鼓舞都是養成自信的契機,而每一次負面的批評都是信心折損的導火線。社會心理學家艾瑞克森的人格發展理論指出,有一些人格危機會發生在幼兒期,5歲左右開始是自信能否超越自卑的重要階段,早期的生活經驗往往有很大的影響。爸媽的鼓勵與適切的回應,是養成孩子自信的最大保證。
親職教育文章分享
教孩子自我情緒管理
教孩子自我情緒管理 作者:奇蜜親子網專業編輯
別看孩子成天嘻嘻哈哈,其實,他也是有負面情緒的。他會有挫折、也有驕傲,會有後悔、也會有孤單的感覺。而且,學齡孩子的生活逐漸豐富,承受的壓力當然也就增加。如果有一天孩子突然說他覺得很沮喪,或是很委屈,你該怎麼辦?你的小朋友會如何處理呢?胡鬧、摔東西、大哭大叫?還是自己關起門來生悶氣,什麼也不說?或者,當作沒有事情發生,所以你也不知道?
有些小朋友不管是難過、挫折、無聊,就是習慣用很暴力的方式發洩,不但造成其他人的困擾,也影響自己的人際關係。這很可能只是因為他不知道該如何適切表達和分享自己的感受。那麼,爸媽該如何幫孩子學習自我的情緒管理呢?
教孩子認識情緒
教孩子認識自己的感覺,這是管理自我情緒的第一步。知道現在是怎樣的心情,才可能發現原因、思索如何處理。爸媽可以在自己或對方心情不好時,趁機引導孩子知道,「我生氣了」、「嗯,現在我很緊張,心跳很快」、「爸爸好煩惱、好擔心」。有些遊戲,如製作不同的情緒圖卡、表情臉譜、「想像感覺」比賽、情緒大風吹,都可以讓孩子進一步學習,原來人的感覺有這麼多種。
教孩子學會講感覺
在平常,爸媽可以多和孩子聊,「我好高興喔,因為…」、「爸爸有一點難過,因為…」。或適時問孩子,「你現在是什麼感覺啊?」、「你喜不喜歡?」、「什麼事情讓你這麼生氣、難過?」還可以透過說故事編故事、角色扮演,和孩子討論故事中人物的感覺和前因後果。有時交換日記、寫紙條,說說今天高興和不高興的事。尤其小學以後的孩子,會很喜歡並主動和你交換意見喔。如此一來,他也就學會,如何用「講道理」的方式,表達自己的心情。
孩子心情不好的時候
當孩子發飆或悶悶不樂,爸媽千萬不要也因而動怒,「你再哭我就打你」這樣的懲罰,既無法制止,也無法讓孩子學會適合當下的處理。爸媽要懂得利用此機會,教幾招處理情緒的好方法,引導他適度發洩。
換個想法海闊天空:
當孩子陷入某種負面情緒裡,通常是因為「想不開」,此時,爸媽可以帶著他想些好事情,或引導他發現原來事情沒有這麼糟。孩子能夠學習用不同角度和方向思考,進一步也就可以用有創意的方式,自己想辦法解決困境。
放鬆心情玩一玩:
壓力經常是孩子心情不好的來源之一。可以教孩子做做伸展體操,或是用力畫圖、用力唱歌,讓他體會這些「用力動作」對解除緊張還滿管用的。下回他就能有更多選擇,紓解自己的愁悶了。
我真的很不錯:
當心情不好或遭遇挫折的時候,孩子很容易會對自己產生負面的看法,覺得自己真的很差勁,這時父母可以提醒孩子,他曾經在其他方面表現得很好。讓孩子記起自己成功的經驗,可以幫孩子找回自信,相信自己可以克服困難,也更願意去接受挑戰。
最重要的是,爸媽要能夠先接納孩子的種種心情,他才有機會了解並學會接受自己的情緒。一旦孩子忘了用心感覺、或習慣壓抑自己的感受,他很可能既無法適當的表達自己的喜怒,也無法體貼別人的處境。缺少感動的生活,將是多麼枯燥乏味呀!希望這些建議能讓爸媽陪著孩子學習管理自己的情緒,做自己情緒的主人。